百名外來工代表游河源革命史地
外來工代表登高參觀蘇區(qū)紅屋。
外來工代表在龍川學宮的大鼓前興奮不已,紛紛上前擊打。
外來工代表在紫金蘇區(qū)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默哀3 分鐘。
外來工代表參觀阮嘯仙革命烈士紀念館。
25 歲的補約補都用相機記錄下河源的風景。
外來工代表在市恐龍博物館門口的模型前駐足觀望。
這是一次內涵豐富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之旅,也是一次充滿溫情的人文關懷之旅。昨日下午,我市百名優(yōu)秀外來工、農民工代表結束了首場主題活動—— 河源革命史地游,在重溫“ 紅色歲月”中加深了對河源“ 紅色文化”的了解,增加了對“ 第二故鄉(xiāng)”的歸宿感。
外來工游河源是惠民工程
8 月8 日上午,河源市革命烈士紀念館里,百名外來工、農民工代表,集體高唱紅歌,緬懷革命英烈!傲私鈴V東熱愛廣東共建共享幸福廣東——外來工河源系列游”活動啟動儀式在這里拉開了帷幕。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善平為活動授旗。他說,河源是廣東省的后發(fā)地區(qū),廣大外來工、農民工朋友用他們的辛勤勞動為這片土地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巴鈦砉ず釉聪盗杏巍被顒樱鞘形、市政府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建設幸福河源的其中一項 “惠民工程”。
吳善平希望,100 名來自全市各地基層一線的優(yōu)秀外來工、農民工代表把此次活動當作一次學習之旅、教育之旅、抒情之旅、快樂之旅,在參觀學習中加深對黨的革命歷史、河源市情和發(fā)展態(tài)勢的了解和認識,將參觀學習成果化為今后學習工作、提高水平、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建設幸福河源的強大精神動力。
河源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
張志方是河源逸東制衣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員,年近不惑的他來自湖南岳陽,被選為這次河源系列游的優(yōu)秀外來工代表,張志方顯得很高興。他說,作為一名外來務工人員,他已經在河源工作12 年了,這個城市給了他第二故鄉(xiāng)的溫馨。
12 年來,張志方的生活也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從住宿舍,到租房,再到自己買房,從踩自行車,到騎摩托車,再到駕駛小汽車,他享受到了河源經濟社會發(fā)展給他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張志方表示,今后將繼續(xù)努力工作,展示新時期外來務工人員的新形象。
湖北孝感的外來工陳軍華早先隨著東莞的公司遷到河源,至今已經有4 年。如今的他非常習慣在河源的生活,工作得心應手,每個月他都會和同事們到市區(qū)下館子,嘗嘗客家菜!耙皇且驗榧依镄『⑦小,我早就讓老婆過來河源了,這里的環(huán)境很不錯!标愜娙A笑著對記者說。
“河源是我待得最久的城市,我在這里有了很多很好的朋友!25 歲的補約補都認真地告訴記者。這名彝族青年,首先吸引記者的是他獨特的名字,其次便是他陽光中略帶靦腆的笑容。他告訴記者,自己來自西川西昌市,經歷還蠻豐富的,初中畢業(yè)就離開了老家,輾轉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打工,最后來到了河源,終于停下了漂泊的腳步,在東源縣一家公司上班,這一干就是三年多。
更好地了解第二故鄉(xiāng)河源
兩天的時間,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市恐龍博物館、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到龍川佗城風景區(qū)、新港客家風情小鎮(zhèn)、鏡花緣景區(qū),一一細細游覽,百名外來工、農民工表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旅程。
在市革命烈士紀念館里,大家有的認真地聽著導游的講解,有的俯下身子,看著展廳里的陳列物,有的站在墻壁前,看著一張張黑白色的照片,仿佛回到了抗戰(zhàn)的歲月。來自高新區(qū)一家硬質合金公司的周姨和同事用相機拍下了一些展品。她說,自己雖然來河源多年,但只是去過幾個景區(qū),像這些關于展現河源革命歷史的地方,還真沒有機會了解,現在她們深深地被河源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感染和激勵。
市恐龍博物館里古老的化石和逼真的模型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恐龍真的有這么大嗎?”補約補都指著大廳里的恐龍模型驚訝極了。他說以前早就聽同事說河源是恐龍之鄉(xiāng),對此非常感興趣,但自己工作挺忙的,一直沒有機會來市區(qū)看,這是第一次看見真正的恐龍化石以及各種模型。
在龍川佗城學宮,看到大殿里供的圣人像,大家立即恭恭敬敬地作揖,有兩三個帶著小孩參加活動的外來工更是興奮,拉著孩子拜了拜,說是希望以后學習棒,能考上好大學,最好是能當狀元。
快樂之旅學習之旅
一路上,有沉思,有歡笑,在最后一站游覽鏡花緣景區(qū)后,參加活動的外來工、農民工代表們仍顯得意猶未盡,他們表示這是一趟溫馨而有意義的旅程,完全可以用“受益匪淺”來形容。
五十多歲的陳躍飛是廣州人,在龍嶺航嘉工業(yè)園工作。對于這次活動,他連聲稱好:“有革命傳統(tǒng)教育,有古老的風土習俗,還有綠色生態(tài)景區(qū),新與舊的結合非常好,讓大家印象挺深刻的。”
來自河源市匯源集團的女職員黃利紅則認為這一趟參觀學習無論是食宿還是行程安排都比較合理,兩天下來自己和同事對河源的了解更深了,也有了一種自豪感,覺得自己在河源工作其實是件幸福的事。
本報記者 黃丹 攝影 陳仕平 李瑞云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